您的位置: 首页 >教育科研>教育随笔>详细内容

教育随笔

如何做好班级教学工作
幼儿教学习惯的养成

来源: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:2018-06-28 15:17:27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如何做好班级教学工作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----幼儿教学习惯的养成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    陈丹萍

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在“科学、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”中明确指出:“建立良好的常规,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,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。”幼儿园班级教学所涉范围较广,并贯穿于一日的活动当中,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那么什么是班级教学常规,我们又该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同时抓好班级教学常规呢?

我认为,班级教学习惯就是在班级这个集体环境中形成的日常规矩。幼儿园的班级教学常规不同于中小学,它不仅包含教学活动,也包括日常活动和游戏活动。所以幼儿园教学习惯的培养是教学、日常、游戏三方面抓。

一、日常教学习惯

第一、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,老师以身作则非常重要。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来说处处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。例如,要求幼儿做端正,老师自己就不能翘腿;要求幼儿专心听讲,老师在上课时就必须全力以赴,充分做好准备,决不能漫不经心,找东找西的。总之,要求幼儿做到的,自己首先要做到。

第二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,选择好的时机与方法。例如,从小班起我们就要求对玩具进行分类,收拾玩具,在幼儿玩玩具之前,首先引导幼儿按类别、颜色分好类,认识每一种玩具,了解每一种玩具的玩法,这样即便于幼儿操作,又培养了幼儿的分类能力,一举两得;又比如,物归原处,我们教会了他们如何分类、收拾、整理后就要求他们必须做到,一遍二遍的反复练习,当他们发现反复练习的结果是创造性游戏的时间缩短了,立刻就觉得“不核算”了,从此每次活动后玩具就能整齐“回家”了。

第三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,最重要的是班级老师对孩子要求的一致性、持久性。如果这个老师这个要求,那个老师那个要求,或者今天这样说,明天那样说,孩子不知所措,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疲沓沓了,在花九牛二虎之力,也会无济于事。例如,在吃完点心后要求幼儿把椅子搬好在上课的地方,接着再去游戏,然后和搭班老师、保育员通一下气,不论是谁带班都这样老要求孩子;对吃饭慢的孩子班内教师要意见统一,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班有许许多多,长久下来,孩子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! 幼儿有了良好的常规,也就形成了良好的班风,这是一种精神风貌,一种共同的目标,它是无形的,却又无处不在,它可以让老师们都积极主动、充满干劲且工作起来如鱼得水,轻松自如。

二、教学活动中的常规

首先,我们可以利用音乐、律动等组织幼儿上课。(比如,课前收玩具的音乐,让幼儿知道我听到这个音乐就要收好玩具,坐到位置上准备上课了)这样就会避免老师“喊”的情况发生,也会减轻老师的负担。

其次,在座位安排上,让爱说话的幼儿和安静的幼儿坐在一起,把爱玩闹的幼儿座位分开,将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安排在老师眼皮底下。对于课堂上屡犯错误的孩子,经提醒后没有好转的,让他和其他孩子分开,单独安排在黑板附近就座。

最后,不管是开展什么活动,在活动之前,我们两位老师总是会把活动要求提在前,让幼儿在明确活动方法和活动要求的前提下再去开展活动,这样,不仅幼儿能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,而且能够稳定幼儿的常规,比如:在情景数学教学活动时,教师在讲解之后,就请幼儿在座位上做好,等教师提清楚以后再动手操作;在户外游戏时,教师在出去以前向幼儿说好走路的方法和要求,在活动前,再将活动方法和活动要求向幼儿提清楚。

三、游戏活动中的规则

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,有些规则老师可以试着让孩子们共同参与制定,比如在创造性游戏中,可以开些什么店,用些什么标记等等,老师可以问问孩子们,听听他们的想法。这样不仅可以调动更多幼儿的积极性、注意力,让他们知道规则的具体内容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。制定班级常规要精练不能过多,一旦制定后,最好能够提供给幼儿一个具体实践的机会,比如制定好规则后,然后让幼儿去玩,会发现很多孩子能很好的遵守游戏规则,当游戏结束后,教师还应该及时的总结,多表扬、少批评,让幼儿们熟悉规则的具体要求,从而慢慢培养幼儿养成自觉遵守团体规定的良好习惯。

总之,各个班级的孩子,每个孩子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,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孩子逐一制定方法,孩子的教育其实就是一手紧(该遵守时必须遵守)一手松(该表扬时及时表扬),打一巴掌给块糖的教育。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好这个“度”,这样,孩子的常规培养才能养成。另外,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,并非一次两次,一天两天就能完全纠正的,所以我们必须从小事抓起,从点滴抓起,持之以恒,一致要求。相信终有一天,所有的孩子在我们正确的引导下都能形成良好的习惯,我们的教育也将事半功倍。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