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保健橱窗】父母用尽全力爱孩子,为何反被嫌弃?
一、你以为在爱孩子,其实在害孩子
随着社会的发展,竞争在加剧,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大家认可。许多家长过分重视知识教育,孩子的生活只剩下“吃饭-学习-睡觉”3件事,这种生存状态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。一些家长认为,孩子学习好才能考上好高中、好大学,再找到好工作,所以我什么都不要孩子干,就让孩子读书,这就是爱孩子。其实,在我看来,家长的这种行为是最不会爱孩子的表现。每个孩子首先是一个人,而不是知识的容器、学习的机器,他们需要丰盈的生活,而不是“吃饭-学习-睡觉”这样简单生活的重复。家长这么要求,孩子就会认为“我读书好,你在外面有面子,我是实现你的理想的工具”。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挫折时,就会想着向家长出气,这是其中原因之一。
不能否认,几乎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,为了孩子好,希望孩子有好的发展、有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。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家长甚至包办了孩子的人生,规划好了孩子每一步要走的路。这导致不少孩子在步入社会前,没有踏进生活的土壤里,与外在的世界是隔离的,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与付出、生存的艰难,自然也难对父母有感恩之心。感恩教育需要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受。他会了解父母的辛苦与不易,会发现和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挫折,而孩子一旦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,习得了战胜困难的能力与勇气,就会拥有更好的心理弹性,这对孩子一生都是非常有益和重要的。
二、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
其实育儿也可以很简单,不在于读书的多少,而在于真正地去了解孩子是怎么成长起来的,关注孩子成长的关键要素,抓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本质问题,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,就一定差不了。孩子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,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心理发展任务和心理建设,重视并完成这些心理发展任务,能为孩子一生奠定基础。
如在3~6岁阶段,应重点关注提升孩子的自控力、克服恐惧、承担责任、认知性别、管理情绪、与人分享等能力;6~10岁阶段,应注意培养孩子收获友谊、渴望长大、认识自己、诚实可信、保护自己、拒绝拖延等方面的品质和习惯;8~12岁阶段,则要重点教育孩子远离霸凌、有效沟通、化解误会、拒绝网瘾、尊重生命等方面的技能和意识。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,才能帮助家长读懂孩子、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。作为家长,如果不了解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顺序、不同时期的特点,就会使他们错过一些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成长契机。只有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,把握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,才能减少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,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三、学习教育归学校,习惯养成归家庭
家校责任划分的一种理想的状态是:学习的事主要由学校负责,而家长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习惯的养成、品格的养成上。
家校合作重在明确界限。学校要明白学校责任是什么,家长也要明白家长责任是什么,互相支持,大家一起对孩子的成长负责。家校合作的愿景就像一个拼图,拼图拼接完好,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,让孩子不仅学习好,而且能全面发展,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奠基。
家长担负着对孩子言传身教的责任,所以家长的自身素质和以身作则更重要。家长是孩子的镜子,我们经常发现,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背后,往往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。家长们需要跟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,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,懂得家校配合,把家庭教育该做的做好,把学校教育该做的交给学校,互相沟通,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。